干越白丁
12日下午,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為期4天的全會聽取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應該說,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經濟社會要良性運行,離不開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jié)這“兩隻手”共同發(fā)揮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是一個全新的提法,也是一個重要的觀點,豐富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表明中央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5年的改革歷程,我們黨對於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在改革開放之前和初期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對經濟運行的調節(jié)基本上隻有“政府調控”這一隻手,市場調節(jié)微乎其微,這成為計劃經濟時代的一個鮮明印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們黨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在不斷深化。在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盎A性作用”這幾個字,由此進入了中央文件當中。“不找市長找市場”成為一些地方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
實踐無止境,改革不停步。從十四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20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得到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擴大。但不可否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沒有從根本上理順,一些做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滿足不了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要求。其中突出問題是,“政府之手”扭曲資源配置的情形較為常見,不該管的領域和環(huán)節(jié)管得太多,而該管的地方卻又沒有管好。比如鋼鐵、水泥等行業(yè)上項目都是需要審批的,但多年來恰恰沒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相比之下,家電、服裝等行業(yè)早已走上市場化軌道,不用政府審批,靠市場優(yōu)勝劣汰,卻沒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表明,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市場調節(jié)作用,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啃的“硬骨頭”。
人們欣喜地看到,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的步伐穩(wěn)步前進,一批改革措施陸續(xù)實施。尤其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為突破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出轉變職能“組合拳”,向自身權力開刀,取消和下放了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領域33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進一步激發(fā)市場和社會活力,這些都為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鋪墊、打了基礎。加快實施政府職能轉變,就是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為市場“鬆綁”,打破各種障礙經濟發(fā)展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扭轉政令不暢的“堰塞湖”現象,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讓市場作用得到更好發(fā)揮,讓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營造各類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
從“基礎性”到“決定性”,兩個字的改動,標志著一大步的進步,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十分重大,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推進改革的“突破性”。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抓住這個重要的突破口,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更為有效地發(fā)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從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大動力。
相關專題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 · 干越白丁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