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強
日前,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發(fā)布了《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3/2014》。發(fā)布會上,有學者稱目前我國已經邁入“人均萬元稅負階段”?!度嗣袢請蟆纷闹赋?,“人均宏觀稅負”實際上跟“人均財政收入”是一回事。從人均財政收入水平看,我國遠遠低於世界主要國家的平均水平。
判斷事物需要確定的參照系,參照系不同,結論也可能大相徑庭。所以,對有關部門“人均稅負不重”的說法不必一棒子打翻,對公眾輿論人均稅負消磨個人幸福感的感嘆也不必過於敏感,他們的參照系不同,實際感受不同,最后的結論難免有所差異。
一種貌似合理的說法是,我們的人均稅負數據更多來自“企業(yè)的承擔”,個人承擔的比重並不高。這樣的解釋,似乎說明了人均稅負並不重。但實際情形是,企業(yè)承擔的稅種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另一種貌似合理的說法是,高稅負才能帶來高福利,稅負低意味著財政投入低,人們所等享受的社會福利必然低。這樣的推理,也有一些合理想象的成分。因為,稅收投向何處,是一個帶有選擇性的問題。
當然,應該看到公眾輿論對於人均稅負公平的訴求。盡管,一些奢侈商品和服務中的稅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調節(jié)的作用。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另一些欠合理之處。比如,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較低,導致了很多人負擔很重,卻依然需要繳稅﹔而個稅未按家庭征收的粗線條設計,也讓一些看似高收入的個人苦不堪言——任何制度設計都不可能完美,但是對公平的追求應該是持續(xù)的,當一些高收入者已經成為房奴、車奴、孩奴時,他們的壓力已經巨大。
對人均稅負的判斷,是一個專業(yè)問題。如果專業(yè)知識不夠,的確很難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楚而全面的判斷。只是,這並不妨礙公眾的參與和表達。因為,他們才是個稅的直接承擔者,他們雖然沒有專業(yè)的知識儲備,但他們有實際的生活感受。這種個體的視角,當然是公共問題討論所需要的。(相關報道見2月18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