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金
2016年12月21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隻有扎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strong>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徵調曲》中的名句,意指吃到樹上的果實就想到了結果實的樹,喝到河中的水就想到了河水的來源,成語“飲水思源”就來源於此。
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其“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梁太子蕭綱的宮廷,先仕梁,四十歲時出使西魏,其時梁亡,庾信被迫出仕西魏,后又仕北周,始終不得放還。庾信在北朝雖備受恩寵,但他念念不忘故國,詩文中多鄉(xiāng)關之思,上引兩句即是表現返本、感恩之情的名句。
庾信的這兩句駢文之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不僅因為它表達了人們的一般性情感,更在於它與中國主流文化傳統的價值建構方式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返本與感恩是中國文化的兩個關鍵詞。所謂返本,就是追思自身的來源,並以此來踐行價值建構。孝敬父母、追念祖先就是返本,《論語》將其上升到了人類社會建立和發(fā)展的根本性高度:“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币馑际钦f,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念祭祀久遠的祖先,百姓的道德就會歸於淳厚了。
對祖先的尊重和祭祀是返本的重要形式。朱熹《論語集注》雲:“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於厚。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於厚也?!眴识Y與祭祀不是外在的硬性規(guī)定,而是符合人的心理情感的必然選擇,它培養(yǎng)和凝聚人性心理,是人類覺醒和自我確認的一種形式。如果說“喪思哀”是內在建構,“祭思敬”則是外在約束。所有面對死的“慎終追遠”,都是為了生的“民德歸厚”,而前者是價值建立的根本依據。
還應該看到,“追遠”是指祭祀年代久遠的祖先,而久遠的祖先很難與自己有情感上的聯系,對其隻能進行理性的追思。因此,與祭祀父母、祖父母等有情感聯系的人相比,祭祀祖先更多的是從情感中升華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對於建構社會規(guī)則和價值準則往往更有意義。從這一意義上講,“慎終”側重的是對有情感聯系的先人的態(tài)度,“追遠”側重的是對無情感聯系的先人的態(tài)度,二者構成了一個以情為基礎、以理為主導的相互制約和促生的價值生成的完整機制。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焙沃^“人窮”?生活困窘固然是“窮”,但真正的“窮”是價值的困境。屈原正是在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和價值時才寫出了《天問》和《離騷》,庾信也因不能回歸故國才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的痛切感受。因此,在價值困境中,人們易作返本之思。返本是追思探尋的開始,也是價值建構的開端。
中國人的感恩並非宗教性的,而是來自現實的經驗。中國人感的恩不僅有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也有皇天后土的覆載之恩。庾信的“落實思樹”“飲流懷源”即是此意,而傳統儒家“天同覆,地同載”的仁愛之情,以及“民胞物與”的博愛情懷,也源於此。人施恩可以不圖報,但人為何要知恩圖報?因為隻有知恩、感恩、報恩,才能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庾信的“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以生動貼切的文學語言表達了至為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又以審美的方式將這些思想文化積澱入人們的心靈,塑造著人們的人格境界,讓我們在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時候,時刻不忘本來、感恩本來。
?。ㄗ髡呦抵袊嗣翊髮W文學院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