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山
晾曬就是一個制度化的手段,目的是促進信息公開的縱深推進。惟有順應期待,才能和百姓同頻合拍。那些不順應大勢的地方和部門,則終究是要在百姓心里打出低分的。
常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然而面對信息公開本身,當信息不能如期、如實見陽光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晾曬推進公開。
歲末年初,國務院各部委、全國各省份2014年信息公開工作的“成績單”集體上網(wǎng)晾曬,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然而,在國辦的嚴格督查下,盡管力度空前、晾曬提前,但有不少人仍呼“不過癮”,認為“揭短”太少,“自我點贊”太多。
這說明,在正風反腐、清風勁吹的大勢下,公眾對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干部的作風也有剛性要求。如果說中央抓作風雷厲風行,以“三嚴三實”為標尺來度量,那么,公眾同樣是在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待和評價各級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對于各地來說,這兩個方面的壓力不輕,惟有老老實實,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落細落實,才能取得兩個方面的滿意。
事實上,中央已經(jīng)賦予公眾的評價以制度性保障。就信息公開來說,就是晾曬制度。每年把你的成績單集中地曬一曬,這種晾曬的威力就在于各方工作力度如何,成效如何,不足如何,纖毫畢現(xiàn)。它不同于那種GDP排名,但擺在一起,高下也立見分曉。晾曬所產(chǎn)生的壓力,就是監(jiān)督,就是公眾雪亮的眼。每年這么集中盯一次,只要你還有一點自尊心、責任感,你就不太好意思每年應付下去。
為了這份尊嚴,有的部委和省份下了決心,用了功夫,信息公開的力度大,贏得了公眾真心點贊。同樣為了這份尊嚴,有的信息公開沒有做得很好,但敢于直面問題,揭短亮丑,比如國家林業(yè)局提出“信息發(fā)布時效性差”“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更新不夠及時”;審計署提出“公開的審計信息可讀性和通俗化有待加強”;遼寧省政府提出“個別網(wǎng)站信息更新不及時,檢索功能不強”,同樣贏得了公眾諒解。
然而,也有一些部委和省份不把這份尊嚴當回事,應付一下,走走過場即了事,或說到成績大張旗鼓,說到問題蜻蜓點水,或干脆就一筆帶過、語焉不詳。似乎你搞你的晾曬,我玩我的虛招。這就不是信息公開的能力問題,而是態(tài)度問題。這就無異于穿著丑陋自己還趾高氣揚,當眾露怯被人指點還以為贏得青睞。如此這般,自己的形象、公信力也就流失了,何苦來哉?
晾曬就是一個制度化的手段,目的是促進信息公開的縱深推進。自己的信息公開不到位、缺品質(zhì),正可以借此機會找原因、尋差距、除障礙,以把信息公開做得更好。畢竟,公眾有知情權,更有監(jiān)督權,信息公開及相應工作的晾曬正是彰顯這些權利的具體途徑。惟有順應期待,才能和百姓同頻合拍。那些不順應大勢的地方和部門,則終究是要在百姓心里打出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