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蘆山地震第八天。四川舉行悼念儀式,哀悼地震遇難同胞。
又一個不同尋常的春天,中華民族又一次經受災難的洗禮……
舉國動員的生死營救,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萬眾一心的偉大精神,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
在歷史災難中實現(xiàn)歷史進步——從汶川、玉樹到蘆山,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歷經磨礪,光輝閃耀。
救災仍在持續(xù),太陽照樣升起——雅安加油,蘆山雄起。
“整個中國一躍而起”——快速反應,科學有序,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進一步檢驗了應急機制,展現(xiàn)了強大的“中國力量”
蘆山縣城商業(yè)大樓的巨大時鐘,定格在4月20日的8時02分。
這一刻,四川蘆山發(fā)生7級強烈地震。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從雅安到德陽,從成都到眉山,從甘孜到自貢,從樂山到遂寧,從阿壩到資陽,受災人口逾200萬,上萬人受傷,196人遇難,倒塌和嚴重受損房屋逾70萬間,損毀公路5000多公裡、橋梁476座。
又一場大災考驗著中國人民。
8天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場緊張有序、爭分奪秒的抗震救災斗爭迅速展開,展現(xiàn)出強大的“中國力量”。
這力量,來自應急機制的快速響應——
在震中,地震發(fā)生后,蘆山、寶興縣消防官兵立即投入搶險救援,應急民兵隊伍迅速組成。在成都,震后10分鐘成都軍區(qū)抗震救災指揮部成立,20分鐘武警四川總隊緊急出動1200人奔赴災區(qū),32分鐘四川省地震救災和應急救援隊伍趕赴災區(qū)……
在北京,從部門到中央,迅速作出反應——
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命令部隊“全力搶救受困群眾,全力救治傷員”。震后僅5小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飛赴災區(qū)現(xiàn)場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國務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啟動抗震救災一級響應機制。
時間,記錄下了這樣的“中國速度”——
8時03分,中國地震局發(fā)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16分,正式地震速報信息發(fā)布。
軍隊在第一時間啟動抗震救災應急預案,緊急出動7000多名官兵展開救援行動。
震后一小時內,中國地震局、公安部、民政部、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交通運輸部等救災指揮系統(tǒng)各相關部門全部到位,展開遠程指導救援﹔地質、水利、氣象等部門派出專家趕赴災區(qū)。
震后兩小時內,震中蘆山縣城區(qū)出現(xiàn)軍隊救援直升機。
11時34分,四川省政府召開首場地震情況通報會。
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修訂后的防震減災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從2003年抗擊非典起,我國應急體系不斷得到完善,使抗災救災變得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從中央到地方,黨、政、軍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程序,有序快速反應,務實高效,為抗震救災打下堅實基礎?!眹倚姓W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鐘開斌說,“軍隊和各部門救災職責分工明確,中央和地方相互配合、協(xié)調有序。”
這力量,來自以往抗震救災的磨煉和平時的演練——
從解放軍到武警部隊,從公安消防部隊到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從國家衛(wèi)生應急隊到國家礦山救援隊,一支支救援隊伍從各地趕往災區(qū)……地震發(fā)生當天,共有166支救援隊伍進入災區(qū),災區(qū)迅速聚集了2.4萬多名搶險救援人員、1.1萬多名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
巧合中包含著必然。地震發(fā)生前一天,四川公安消防總隊剛剛結束一次代號“閃電-A”的跨區(qū)域地震救援演練。20日上午,這支隊伍直接開赴災區(qū)。
“我們天天在戰(zhàn)斗、時時在救援!”經歷汶川地震救援的公安部消防局高級工程師何寧感嘆,“公安消防部隊每年參加數(shù)十萬起危險化學品泄漏、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地震及次生災害、群眾遇險求助等搶險救援,有一套完善的地震救援專業(yè)訓練體系隨時應對突發(fā)的實戰(zhàn)?!?/p>
從汶川到蘆山,災難的歷練,使救災隊伍能力不斷增強,推動中國救災效率提升。
“這是中國政府和軍隊在汶川地震救援經驗基礎上的一次能力大提升?!眹倚姓W院教授汪玉凱認為,災情傳遞迅速,應急部署更加協(xié)調,救援部隊到位及時,危重傷員得到充分救護,就是很好的証明。
這力量,來自改革發(fā)展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
震后,中央財政緊急撥付救災資金10億元。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緊急協(xié)調向災區(qū)組織調運油品4300多噸、活動板房1.1萬平方米。民政部立即向災區(qū)調運5萬頂帳篷、10萬床棉被、1萬張折疊床……
一輛輛“搶”字號專列在鐵路大動脈上疾馳,一輛輛裝載著救援物資的車輛向災區(qū)進發(fā),一架架軍用直升機直接對災區(qū)進行定點空投。
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反應迅速、高效有序。2003年后,歷經非典疫情和汶川、玉樹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考驗,中國不僅從災難中總結經驗教訓,更積極改進,在反應速度、物資準備、技術裝備、聯(lián)動機制等諸多方面提高了應急能力。
“救災反應及時迅速並更加科學高效。”清華大學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陶鵬博士認為,“舉國應急體制優(yōu)勢非常強大,能迅速動員一切力量投入到應對災害之中?!?/p>